发布时间:2024-12-05 08:17:20 来源: sp20241205
油画《我心中的英雄》,作者邬大勇。
油画《山河颂》,作者吕鹏。
油画《临海东湖》,作者杨参军。
油画《浙江省三个“一号工程”——改革攻坚》,浙江省油画院集体创作。
油画《通途》,作者唐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强调“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近年举办的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特别是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地塑造了新时代美术创作尤其是油画创作的精神面貌,并化为美术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深化艺术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文艺有着深厚的叙事伦理传统,从“文以载道”到艺为“人心之动”,从“忠信以进德”到“修辞立其诚”,伦理一直备受重视。
20世纪末,艺术创作的价值观念曾一度过于趋新甚至唯新,各种新奇艺术现象迭出,虽然艺术叙事的视野被拓宽,叙事伦理却或多或少被忽视。21世纪以来,对叙事伦理的重视与重建,引发艺术叙事转向,激发创作自觉。其侧重点在于:一方面重回经典的高度,致力于讨论叙事主体的责任,阐发叙事内容的深刻义涵;另一方面关注叙事语言的意蕴,以及修辞语言中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美术工作者进一步强化创作自觉,重新思考绘画中价值观念的阐释、创作主题的抉择、艺术语言的锤炼等课题,探索研究特定场景下人民价值如何起作用、人类命运如何呈现。在“可见之诗——中国油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大路西行——第三届中国油画作品展”“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等展览上可以看到,在思考的深化与创作的磨砺中,新一代油画家迅速成长。
绘画语言作为美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近年国家组织的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近两届全国美展中被频频提及。创作者们关注的不是漫无涯际的语言拓新和“探险”,而是聚焦人类价值观念中可以反复锤炼和再造的命题、艺术修辞中可以不断勃兴和深化的命题。重大主题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创作,与大时代的风云相连,与人性的光华相连。它需要“修辞立其诚”,需要建构与其内涵高度一致的语言体系。因此,创作者们不停重返人类理想和人类价值的历史高度,收获“万众共有、吾心独察”的艺术识见,以此塑造艺术所维系着的人民观念和伦理意识。像封治国《春雷·1990——苏南乡镇企业大招工》、郭健濂与褚朱炯合作的《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浙江省油画院集体创作的《浙江省三个“一号工程”》等主题性作品,在继承油画创作传统的同时强调中国意蕴,高度重视对情节的构思、对语言的打磨,紧紧围绕历史现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展开创作,力求见人、动人、感人。
坚持人民至上
宏大而诚挚的人民意识,是新时代油画的鲜明标识。今天的油画家自觉深入社会生活之中,将目光聚焦于大地上的劳动者,聚焦于时代画卷上的奋斗者,聚焦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广大美术工作者越来越认定这样的创作道路:在广袤的大地上扩充超越个人经验和视角的感知,将个人感官体验拓展为更加宏观而全面的感知系统,使画作穿越古今、反映人民生活。
正在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上,扑面而来的艺术形象是脚踏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先贤圣哲,是和我们一道相拥而立的堂堂中国人。这些形象刚强勇毅,如潮如云,传递着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扣动人心。譬如,吕鹏《山河颂》,以浓郁的色调,再现傅抱石、关山月两位前辈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情景,镌刻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一幕;邬大勇《我心中的英雄》塑造了画家少年时代的英雄偶像——钱学森等一代科学家。还有许多气势宏大的创作,它们既是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又是美术工作者面对历史、面对人民的激情熔炉。这些作品以人民形象为根基,深植时代沃土,构成历史与现实相辉映的史诗画卷。
深厚的人民意识铸炼着今日的美术工作者,也铸炼着油画的时代品格。这种品格如炽热的火焰、绚丽的霞光,需刀砍斧凿的研磨、钢浇铁铸的淬炼。新时代油画的品格,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上也得到生动体现。展览中有造型饱满而雄强的人物塑像,有场景式的生活巨构,有关于绘画艺术关系的深刻思考,有对油彩语言的清醒诘问……虽然不同画作传递的观点理念各异,却都通过对油画语言的自省与深化来熔炼作品。张义波《心愿》描绘了“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人在天安门前拍照的情景,以绘画圆了拉齐尼生前的心愿。画面场景虽为虚构,但创作者着力打磨油画语言,强化人物造型的完整性、色彩的表现性,使作品富有崇高感。李建鹏《远方》、吴俊岩《及时雨——中国乡村医疗》等作品,则以写实的笔触、朴素的人物形象刻画,彰显源自真实生活的动人力量。这些作品像一块块拼图,汇成一个时代的油画映像。
弘扬中国精神
满满的东方情怀及其生生不息的创造,不断强化着油画的中国意蕴。新时代的油画家始终心怀中国艺术的传统精神并致力于传承发展。他们有的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精华,在造型中彰显东方风神;有的深入民间大地,汲取并转化民间艺术与地域文化的精髓,并融于以笔塑形、以线抒情的塑造,融于各种挥洒、涂抹、皴擦、雕塑的实验。
一系列实践折射出新时代油画的特点:既蕴含现实主义理念和表现的深度,又富有东方浪漫主义的诗性。比如,在“第四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山海神游——诗路浙江山水绘画台州主题展”等展览上,一些充满山海情怀、草木生机、时尚意趣的作品,正体现了创作者根植时代生活的艺术创造,以及圆融饱满、充满东方意蕴的表达。“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对于画家而言,每一次登临祖国的名山大川,都仿佛是应和历史的邀约。我们重识祖国的山水,接受山水的浸润,直面山水的历史,把握山水的立意,实现山水的写意。这种脚踏大地、丈量古今的行走,成为诗意汩汩不绝的生长方式——不管承载这诗意的是焕彩文章、是笔墨油彩、是影像装置,还是园林雕塑或者其他。
诚挚的人民意识、深厚的东方情怀、饱满的塑炼品格、深刻的艺术思考,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油画的风采中。大量新品佳作生动彰显油画艺术的浑厚刚强,并启发人们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品格、中国艺术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0日 0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