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4:15:03 来源: sp20241221
近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研讨会在成都举办。多位来自教育、研究等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与社会组织代表、网络服务提供者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如何进一步构建未成年人的健康网络环境。
近年来,未成年网络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展。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实施,成为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相关行业领先企业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也逐步探索出相对成熟的未成年网络保护机制。
与此同时,伴随未成年网络保护走入“深水区”,加之网络媒介高速发展,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未成年在健康用网方面所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进一步提升所需克服的关键要素,引起了本次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提出,未成年人是新一代“数字原住民”,“触网”方式呈现多样化、差异化。为此,她有提出四条应对措施:一是游戏应适龄适度,保护与疏导并治;二是网络把关应精准化、数据化,同时大力开展“功能性游戏”的研发;三是构建社会协同体系,共同发力;四是人治机治、协同共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究员张振涛则认为,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网络发展的浪潮,单纯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并不可取。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识别网络世界的真假更不能只依靠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他对此建议,切实助力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推进建立家长学校,或在大学课程中适当增加青少年儿童教育课程。
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程晓健也深有同感。她指出,孩子对外界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家长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未成年人前期教育不应该站在“堵”的角度,而应该从“育”出发,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中。例如在孩子0-7岁这一关键阶段,打开孩子认知思维,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从而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应把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也没必要“谈游戏色变”,关键是科学、适度地引导和监管——基于这一观点,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从4个角度深刻分析了防沉迷治理的复杂性:一是正确认识游戏存在的价值,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释放压力的作用;二是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游戏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第三方,如可购买游戏账号的电商平台等监管;三是意识到游戏的知识性价值。网络游戏一方面可以涵盖部分知识性内容本身,长远看更加速了当下热门的AR、VR、人工智能、图形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四是多方形成合力,在企业之外发动志愿者乃至各方社会组织共同助力。
沉迷游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始终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提出,应将其放在重要位置,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构建三级预防体系,推动家校政企社联动。在此基础上,以正向视角看待游戏,使用游戏,即引导孩子会游戏,懂游戏,用游戏开发新工具,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关联起来,将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志趣,采取正向引导的方式,在他们的个人兴趣中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
面对上述未保复杂问题,行业企业该怎样发力,又如何不断提升自身工作?与会的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负责人李静介绍,腾讯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构建已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17年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一整套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家长可以通过腾讯“成长守护”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长进行了解和监督;第二阶段,于2018年接入公安实名制准入机制,强化实名验证,并初步探索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第三阶段,在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甄别;第四阶段,加强技术监管的同时探索更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推出“智体双百”等项目,聚焦城乡青少年的科教、体育等层面,超越限制主义,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未成年人保护解决方案。据介绍,自2017年成立以来,腾讯未成年保护营地为3600多万用户提供未成年人健康用网和防沉迷知识,深度沟通辅导8.7万名家长,并专门设立公益性家庭教育辅导团队。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参与本次调研并提出相关意见。他指出,随着防沉迷法规的不断完善、实名认证和举报平台的设立、行业协会沟通桥梁的搭建、游戏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众对游戏沉迷话题的关注度开始出现下降,而对相关制度的关注度则不断上升。进一步提升未成年网络保护成效,张毅君建议: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二要全面客观看待网络游戏;三要构建防沉迷教育的方法论;四要引导未成年人参加社会活动,减少网络沉迷现象发生;五要从游戏机制出发,增加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和深层次价值。
与会专家指出,网络沉迷问题背后,实际根植着未成年心理状况、原生家庭状况、终端产品使用情况、相关内容生产优劣等复杂社会原因。进一步推动未成年网络保护取得发展,需要明确当下责权界限中的模糊地带、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不能在心理和行为上“甩锅”,将所有责任都压到单一主体头上;需要家庭、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综合施策,方能真正打造未成年网络空间保护共同体,形成疏堵结合、合力共治的新局面。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