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16:43:19 来源: sp20241124
安徽科技大市场迎来“开门红”,今年1月实现技术合同签约总额约17.98亿元,科技大集、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在这里蓬勃兴起。
开年以来,广东东莞技术交易蓬勃活跃,截至2月底,技术合同登记达156份,合同成交总额约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68%。
技术合同,是衡量科技产出情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23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共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1476亿元。这意味着去年平均每天签订了超过168亿元的技术合同,折射出创新中国持续提升的内驱动力。
从数据上看,1984年我国开始登记技术合同时,年成交额只有7亿元。到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2019年首次突破2万亿元,再到如今一年成交额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37年增长了8700多倍,体现出我国科技成果量质齐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特征更加凸显。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一项绘制“大脑地图”的专利包以1000万元成功挂牌转让,创造了当时国内“标底最大、个人及团队的分配比例最高”两项纪录。10年后的2023年10月,一份基于“免疫年龄诊断试剂盒”相关专利的技术转让合同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成交,总金额高达6亿元。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技术合同交易额快速攀升,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大单”频频出现。
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得益于我国科技创新不断走向深入,很多技术成果研发阶段就面向经济主战场,有效解决产业关键需求,“成色”足、价值高、潜力大,自然在市场上“叫得响”。
比如,在近年来成交的技术合同中,来自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占比较大,新能源等领域增长较快。此外,很多技术合同又涉及大量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属于“知识产权密集型”,这些都是技术合同自身“含金量”提升的表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技术市场已成为调整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不妨看几个例子——
中山大学研发的创新药物红珠胶囊落地广东化州,让遍野的橘红树焕发新活力,传统中药材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东华大学王华平团队研发的“高品质熔体直纺PBT聚酯纤维成套技术”,在无锡落地为万吨级产能的面料生产线;青岛科技大学与济宁亿联化工有限公司“牵手”,“间苯二酚、对甲基苯酚、对甲苯磺酸”三项生产工艺包投产运营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424吨……这些技术成果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涌现,成为点燃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火花”。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强烈,推动科技进步,必须实现技术要素顺畅流通和高效转化,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相融又相见”。
释放技术市场的潜能,我国着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从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到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一系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改革措施,解了企业技术上的“渴”,也让科研人员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创新的红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下书架上货架”。
还要看到,我国技术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特别是高校院所仍有大量“沉睡”的科研成果,而很多企业缺乏可用的新技术,这其中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关键是要进一步通过畅通供需对接、完善配套服务等措施,来优化技术要素市场,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如果说,长期稳中向好的经济是技术交易攀升的基石,不断优化的创新环境则是外在驱动因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福全说。促进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健全了,机制顺畅了,体系完善了,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就会更高。(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