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行动凝聚合力,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11-22 12:34:37 来源: sp20241122

  全民行动凝聚合力,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今日社评】

  本报特约评论员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公众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养成绿色生活习惯。除要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还需坚持法治方式和道德教化相结合,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以激发公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1月11日发布。《意见》分为10章共33条,聚焦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重大政策提出细化举措,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意见》要求,“十四五”深入攻坚,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五五”巩固拓展,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体提升,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并将“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列为七方面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了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等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路线图”出炉,亮出了一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人人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首先要以文化人,凝聚共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十分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生态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以生态文化建设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

  《意见》提出:“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这就需要各地推陈出新,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创作出更多关于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同时,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等场馆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推动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文化理念,促进全民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公众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根据《意见》,从推进“光盘行动”,到鼓励绿色出行;从发展绿色旅游,到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这些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答题”。为此,除要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还需坚持法治方式和道德教化相结合,通过法德共治、奖惩并举,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创造性实践,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以激发公众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近年来,北京力推碳普惠机制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从2020年起,北京上线“MaaS出行 绿动全城”碳普惠激励行动,激励引导公众绿色出行。2021年,达成全球首笔绿色出行碳普惠交易,实现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闭环。截至2023年9月,“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人次近3亿人次,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

  这些亮眼的数据,既是北京推行碳普惠机制卓有成效的见证,也是市民群众参与热情高涨的缩影。接下来,北京要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为契机,在推动个人碳账户与政府、制造商、金融企业等之间的链接上下工夫,在助力个人碳账户变成绿色资产做文章,促进碳普惠机制升级扩容,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创造出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北京经验”。

  美丽中国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个人都是主角,都要自觉接受生态文化滋养,涵养生态道德,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争当生态文明理念的模范践行者,为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增光添彩。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