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共议“三山国王”文化传承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4 02:22:20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网 广州11月5日电 (记者 许青青)继广东揭阳三山国王祖庙近日获授牌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4日,“两岸·三山·四海”三山国王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广东、福建、台湾,马来西亚的10余位“三山国王”文化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三山国王”民间信仰文化的发展与现状,及其海内外传播的历史与路径。

广东揭阳三山国王祖庙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资料图。羊城晚报社供图

  “三山国王”民间信仰文化发源于粤东地区,如今广泛传播至中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其“护国庇民、国泰民安”的精神被历代民众所尊崇。位于广东揭阳的霖田祖庙,是全球三山国王宫庙的祖庭。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春声作了题为《国家意识与宋代以来三山国王信仰的流播》的主旨报告。陈春声与三山国王文化结缘数十年,足迹遍布粤台两地,对三山国王民间信仰的起源发展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

  陈春声引用了曾在中国和马来西亚长期任教的德国汉堡大学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的解释,指出“三山国王”可能是古代越族山神信仰的遗存,与少数民族习俗有关,此类信仰习俗并非潮州地区所独有。

  “中央王朝对三山国王一类民间信仰的认可,是传统时期朝廷统治南方非常有效且普遍采用的方式。”陈春声在演讲中着重讲述了“国家意识”与民间社会的互动过程。他认为,宋徽宗给潮州“三神山”神庙颁授“明贶”庙额的做法,是国家意识在开发中的南方民间社会中非常典型的表达。而大陆和台湾许多三山国王宫庙里都高悬着“护国庇民”的匾额,流露出希望神明在“国”与“民”之间保持平衡,使二者均能获益的心态。民间信仰是联系两岸的纽带之一。很多大陆的民间信仰传统在台湾发展起来,也让两岸百姓有了更多联结、沟通的缘分。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春声作主旨报告。羊城晚报社供图

  陈春声表示,尽管中国各地风俗习惯很不一样,但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大一统国家。判断一个地方是否理解和接受中央的意识形态,在于当地的读书人和士绅阶层在多大程度能够自觉将本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解释得符合朝廷的“礼法”。他强调,在传统中国社会,“国家意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只有对国家意识形态和王朝典章制度有系统把握和深刻理解,才能对地方的、民间的习俗与信仰的变迁及其意义,有更加贴近历史实际的感悟。

  三山国王宫庙已成为台湾移民史研究的重要史证,也是台湾潮汕、客家乡亲祖籍的象征。台湾艺术大学古迹艺术修护学系教授邱彦贵提到,台湾信众通过到大陆三山祖庙寻根的机会,与大陆民众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他介绍,台湾的三山国王信仰现象,到了21世纪仍多被视为是客家族群的识别方法。他从社会组织、族群关系两种角度观察台湾的三山国王信仰,并归纳为“会馆型”“客底型”“防番型”“潮惠福佬型”四种类型。其中“客底型”“防番型”庙宇数量皆达80处左右,体量最大。20世纪70年代台湾工业化后,市区里又出现了更多的“移民型”庙宇。

11月4日,“两岸·三山·四海”三山国王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羊城晚报社供图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教授认为,妈祖与三山国王信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核心意涵是“急民众所急”,充满着“大爱精神”,具有社会教化文化功能。包含妈祖与三山国王信仰在内的民间文化,成为18世纪以后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特聘教授王琛发阐述了三山国王文化到了海外后产生了怎样的嬗变,变与不变如何达成和谐。他表示,对三山国王庙的研究,从民族复兴的立场,检视各地三山国王组织如何构成先民开发、构建与维系社会等,是后世子孙努力复兴中华的责任之一。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广东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协办。(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