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经济“压舱石”“助推器”作用凸显

发布时间:2025-01-04 11:15:37 来源: sp20250104

【观点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以新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新要素组合配置为基础,以新制度优化为保障的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四新”特征,技术新、产品服务新、业态新、要素新。

●从新质生产力的外延观察,一方面,诸如绿色经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一步巩固了其存量优势,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

●另一方面,随着各领域的交叉融合加速和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新业态和新动能凸显了新质生产力的增量特色,经济“助推器”作用持续放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日前,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姜江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时表示,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以新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新要素组合配置为基础,以新制度优化为保障,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优势的先进生产力。显然,新生产力的内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强调的高端、智能、绿色、可持续等内容高度契合。

姜江表示,从新质生产力的外延观察,一方面,诸如绿色经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一步巩固了其存量优势,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各领域的交叉融合加速和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新业态和新动能凸显了新质生产力的增量特色,经济“助推器”作用持续放大。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在姜江看来,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四新”特征,技术新、产品服务新、业态新、要素新。尤其是要素新,它包括了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者在内的要素重新配置和组合,更加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外延,将正在进行要素转型更新升级的传统产业也包括进来,进一步突出了以增量促发展的经济“助推器”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姜江以交通产业为例,她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机械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装备、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以传统的交通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等为主体,以智能交通系统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交通装备制造、交通物流、交通文旅、交通环保治理等为代表的“交通+”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新增长点频现,这已经并将继续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经济运行模式。

“枢纽经济加速升级,推动区域产业竞争力和城市享誉度双提升.绿色交通发展成效显著,低碳交通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姜江认为,“数字交通”是万亿级数字经济产业的关键突破口,是应用新技术、引入新装备、打造新场景、构建新模式的先行示范领域。

姜江介绍说,据统计,2018年—2022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约2800亿,复合增长率为9.3%;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超2.2万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5200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8800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推进。产业带动应用,应用衍生数据,交通行业数据资产凭借数量大、数据应用场景丰富、转化模式多元等优势,已经成为最具价值增长潜力的数字经济新赛道之一。

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日益紧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科技创新的多产业应用、多场景赋能,形成促进生产力提升的乘数效应乃至指数效应。

姜江认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交通与新业态的融合有力地填补了衰退行业所导致的就业岗位空缺。相关数据表明,涉及交通产业相关的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代驾司机等新型就业形态的劳动者人数约为8400万人。房车旅行、高铁风景游、公路观光游等新业态进一步激发了众多新兴消费热点,同时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促使“交通+”产业从早期的“要致富,先修路”理念,升级为如今实现共同富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引领力量。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微观察: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可期

中国经济微观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以进取的姿态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微观察: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战略紧迫感 加快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中国经济微观察:持续巩固增强内需主动力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完成

中国经济微观察:我国外贸三大支撑力凸显 六方面实现促稳提质

中国经济微观察:我国文化市场循环畅通 文化产业繁荣向好

中国经济微观察: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实行更积极主动的开放战

中国经济微观察:加快完善银发经济支持政策体系 重视科技第一动力作用

中国经济微观察:“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中国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

(责编:申佳平、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