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2:58:39 来源: sp20241215
万里山河,东风浩荡。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奋进号角,又一次响彻神州大地!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2018年9月10日,新时代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教育事业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6年后的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又一次由党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华彩启幕。高瞻远瞩,彰显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深谋远虑,书写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今天,本报推出专版——
回望来路,我们分享一线师生的暖心讲述、“数”说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倾听专家学者的阐释分析;
再启新程,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指示精神、畅谈师生家长的美好期待、凝聚奋勇向前的磅礴力量。
新征程上,中国教育一定会砥砺前行、再书华章!
【一线讲述】
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讲述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周荣方
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思政课建设锚定航向。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活素材,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心中撒下信仰的种子?这6年,我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寻找答案。
行走广阔大地。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走进高铁站,看铁路工人彻夜奋战,只为乘客们耳边那一句“列车即将启动”;我来到特殊教育学校,目送一位位教师风雨无阻、送教上门,用行动诠释中国教育的“一个也不能少”……我把这些故事带进思政课堂,把时代温度、理论高度带给学生。
坚定信仰情怀。在河南鹤壁三家村,我给学生们讲抗洪期间党员大爷摔断了腿,其爱人向组织主动请缨“接班”的故事,一位学生下课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在兰考桐林小学,学生用画笔画下焦裕禄的藤椅和他种下的一棵棵泡桐,并说:“要把红色精神讲给未来听!”小故事讲大政策、小视角看大发展,让“真理味道”更加可感可触。
矢志勤思笃行。畅所欲言的问答是通往学生内心的“行走”。我带领青年师生在中学、大学探索“原生态对话会”。会后,学生先后手写给我60多封信:有的说“要以梦想的沉淀铸成成功的钥匙”,有的说“面向未来,努力才有选择的权利”……我很欣慰,思想的力量已走进他们内心!
行稳致远,跬步千里。我将和青年们继续前行,让理论在内心扎根,让青年向复兴而行!
向新提质: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
讲述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孙涛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科大学当仁不让。
2019年起,我们学院启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通过走访调研国内外院校、用人单位,反复研讨论证,确定了机械大类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改课程”,不仅改课程内容,还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长久以来,工科“理科化”被人诟病。如今,“研究型教、挑战式学、创新性做”成为天大工科教学新模式。比如我主持设计的进阶式项目制课程《设计与建造》,融合了原有12门课程。教学团队由来自机械、力学、自动化等5个学科的33位老师组成,考核方式也用全过程评价代替传统的考试评价。
“建平台”,破解企业融不进工科课堂的“老大难”,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我们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智算、精仪、自动化等校内相关学院,打造了以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为特色的新工科实践教学平台——天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师生可以走进企业,真题真做,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定制度”,为的是让教师倾心教学。我们先后出台教学绩效津贴管理、学科服务管理等系列制度文件,调动教师参与新工科改革的积极性。
5年来,我们实现了“让所有机械大类学生都完成新工科项目式课程”的目标,累计培养学生4000余人次;学生获国家级科创比赛奖项近300项;教师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百余项。
向新提质,我们要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新工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
丹心报国:做躬耕三尺讲台的“大先生”
讲述人:江西省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科技辅导员 李学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广大教师的鼓舞和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师范毕业来到乡村学校从教,已有40多年时光。而今,已经退休的我选择成为一名“科技辅导员”,继续坚守三尺讲台。
这些年,重视教育力度空前。原来乡村学校科学资源十分贫乏,教师常常需要动手做教具,甚至对着书本干巴巴地讲。而现在,学校每月拨付1000元用于购买科学教育教具和材料,我们成立了创客工作室、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学校还引进校外优秀师资,共同点亮乡村孩子心中的科学之光。
这些年,强化师资举措不断。学校成立了党员名师工作室,组织科学教研,开展送教下乡、科普推广、科学实践等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互鉴。
更让我温暖和振奋的是,教师权益保障大大增强、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被大力弘扬。“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萍乡市首届科学学科带头人”……这些年来,我获得了很多荣誉,还评上了“副高5级”职称。
从小风车、“火箭发射塔”到纸飞机发射器,一件件小发明在学生们手中诞生,他们眼中尽是好奇快乐的光芒——这是我心中最美的图景。人不下鞍、马不停蹄,我愿成为这图景中的一抹亮色,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践行使命: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展翅翱翔
讲述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谢永华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6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提高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从1918年创建中国第一所现代职业学校到2019年升格为全国第一所公办本科职业学校,我们以“职教强国”为不变追求。作为新时代国家“示范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的建设者,我们补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
聚焦“高层次”“应用型”,我们积极引进培养国家名师、“大国工匠”等国家级人才和企业技术高管、应用型博士等技术技能人才。青年博士入校后即进入合作企业锻炼;学生从零部件打磨制作做起,悉心指导的是获得过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的大师……
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我们紧密对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与行业领军企业结成校企合作联盟,牵头成立产教平台,着力解决生产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我们面向世界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创建我国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并建立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我们研制的专业课程标准进入赞比亚、柬埔寨等国高教体系,开发的“职教出海”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在20余个国家使用……
期待更多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百舸争流,让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竞相涌现、展翅翱翔!
潜思精研: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讲述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 耿国华
作为一名年近古稀的老教师,我赶上了改革开放尊师重教的好年华,见证了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更亲身感受到新时代因改革创新而激荡起的教育发展活力与动力。
活力动力,源自培养模式、育人机制的不断革新。2019年,我所在的信息学院成立了西北大学首批“专业教师+研究生”科研团队党支部,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师生“青蓝携手”的协同成长机制,研究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院党委还组织建立了教师尚德会,资深教师“带德、带教、带研”,把高尚师德、优秀教学方法等“绝活”“硬功”无私传递给年轻教师,学院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活力动力,源自教育评价“指挥棒”的科学转向。推进“四新”学科建设、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组织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这些年,一系列切实举措将教育评价重心落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在西北大学,“教学突出优先、教学事故否决”成为评职称的硬条件。从单一的“五唯”标准向多样化评价指标的转变,还让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下“硬骨头”,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能得到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性的支持。
这些年来,“争当金课名师,争做优质教学资源,争创一流学术成果”已形成风尚。从研制三维激光扫描仪到基于人工智能的破损文物虚拟复原,从数字化兵马俑到“非常秦腔”,我们把信息技术用在考古、博物馆、文学艺术领域,并将成果融入教学。
未来,我将和团队一起用心育人,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合力托举:家校社携手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讲述人: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小学学生家长 王淑云
在6年前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番话让我深受启发。
因为工作忙碌,家里孩子主要由老人带大。时间一长,“隔代带娃”的弊端慢慢体现。我和爱人意识到,必须作出改变!但如何正确陪伴和引导孩子,我们却始终不得其法。迷茫困惑时,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家校合作共育活动让我们找到了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含金量十足的“家长学校”让我积淀了育儿智慧。学校定期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涵盖家庭教育前沿理念、高效学习方法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等主题,都是日常教育的堵点、痛点。
及时高效的“双线制家访”打通了家校沟通“高速路”。学校将线上线下家访相结合,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并给出针对性的家校合育建议,加深了师生、家校的协作联系。
朋辈分享的“榜样家长进课堂”拓展了家长教育思路。学校邀请不同行业家长走进课堂分享人生故事、育儿故事、家教心得,融合了家庭教育资源,营造出和谐共进的家校文化……
我明白,这一切背后凝聚着党和国家对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高度重视;我坚信,校连着家、家牵着校、社会资源不可缺,家校社携手,才能托举起孩子的灿烂明天!
(内容由记者邓晖、周世祥、唐芊尔、张亚雄 通讯员马怡萱采访整理)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