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7:17:15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社 阿坝11月1日电 题:让冰川“退烧”:四川藏地小县如何守住亿年冰川?
作者 单鹏 安源
在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达古冰川海拔4860米的雪山之巅,有一块“让冰川退烧”的牌子。它被紧紧拴在悬崖边护栏上的显眼位置,提醒往来游客冰川在“发烧”。
黑水县位于阿坝州中部,因黑水河得名,平均海拔3500多米。黑水县旅游资源丰富,达古冰川是其中的“顶流”,每年数万人慕名而来。达古冰川形成于约一亿年前,是典型的现代山地冰川。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达古冰川也无法避免逐渐消融的残酷现实。
中国有数万条冰川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区的高山和高原之上。在所有冰川之中,达古冰川只有0.54平方公里,从面积看并不起眼。
“中国的冰川绝大多数在无人区,人们能够到达的冰川不足百条,而像达古冰川这样具备便利基础设施的冰川屈指可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下称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解释道,“所以达古冰川有着重要的科研和科普价值。”
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下称达古冰川管理局)科研处副处长张伏告诉记者,达古冰川厚度较薄,平均只有7至8米。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外围,海拔相对较低,达古冰川的消融速度较快,厚度每年减少1至2米。与其他冰川相比,达古冰川面临的消融形势更为严峻。
为了把冰川留住,达古冰川管理局携手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在2020年启动了名为“给冰川‘盖被子’”的实验。自首次“盖被子”以来,这一实验已持续了5年,覆盖面积增加到约3000平方米,覆盖材料也从普通的土工布升级为成本和适应性更加友好的新型辐射制冷材料。今年3月,王飞腾团队还利用造雪机把冰川消融的水再造成雪,反补到冰川上。上述措施对冰川“退烧”起到了一定效果,减缓了实验区域冰川消融的速度。未来,达古冰川“盖被子”的面积还会扩大。
10月18日,一名游客在达古冰川给雪山拍照。 中新社 记者 安源 摄发展旅游则是保护冰川的另一种方式。入秋以来,达古冰川进入旅游旺季,每天有上千名海内外游客乘坐缆车来到达古冰川之巅。在达古冰川管理局副局长黄仕海看来,这不仅是游客与冰川的亲密接触,更是关于全球气候与冰川关系的科普。
“冰川消融以前只是我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在达古冰川,这个概念具象化了。”泰国游客索拉凯(Sorakrai)在达古冰川山顶看到了泪湖——一个由冰川融水形成的高山湖泊。导游告诉他,湖泊面积越大,说明冰川融化越多。这给索拉凯内心带来冲击,“对普通人而言,多乘一次公交车,少开一次空调,也许就是对遥远冰川的保护。”他说。
近几年,王飞腾在工作之余辗转于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为中小学生讲述给冰川“盖被子”的故事。王飞腾的“穿针引线”取得了进展,今年4月,由达古冰川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以及香港纬利公司三方共同发起的“让冰川退烧”研学活动在达古冰川开展,香港百余名学生及家长在达古冰川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冰川地质等方面的研学。
“保护冰川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更是着眼于未来。”黄仕海说,达古冰川将与广东、香港等地的研学机构开展更多合作,向民众普及关于冰川保护的知识,“冰川离大多数人很远,但如果每个人都能热爱大自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便能守住冰川。”(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