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南京因为长江的限制,在产业布局、城市发展方面都主要集中在江南,江北较为滞后。未来,这一局面将发生根本改观。
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未来江北新区的战略定位是打造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6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这是长三角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全国第十三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
南京向北
资料显示,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覆盖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等园区和南京港西坝、七坝2个港区,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435亿元,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163亿元。
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沪铁路大动脉在此交汇,连南接北、通江达海。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树华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过去因为长江的限制,南京在产业布局、城市发展方面都主要集中在江南,很难向江北延伸。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南京从一盘棋的角度来统筹南北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布局,江南江北的同城化效应也得以形成。
此前5月,南京出台了《南京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行动计划》提出,南京将支持国家级和省市级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江北新区集中,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
“江北的各种要素成本相对要低,因此江北新区的设立对江北地区将带来实质性的利好。”王树华说。
《方案》也指出,加快新区建设,有利于推动南京及苏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有利于统筹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同发展,并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机衔接;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示范作用。
区域引领作用凸显
相比其他新区,江北新区的一大优势在于高校众多,科教基础十分雄厚。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提出2015年请各新区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围绕1~2个重点问题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其它地区提供引领示范。
其中,南京江北新区的重点是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开展探索。
《方案》也指出,南京江北新区创新资源丰富。南京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拥有高等院校53所、省级以上科研机构600多个、在校大学生70多万、两院院士79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85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超过980人。新区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50多个,集聚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数百家,为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教资源基础。
正是基于高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南京在整个苏南地区的区域引领作用和辐射力不断凸显。
此间的一大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多年来苏州和无锡GDP分列江苏一、二位,身为副省级省会城市的南京只能屈居第三,相比之下要黯淡不少。数据显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当于无锡的82.6%。
不过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2014年,南京实现GDP88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而同期无锡为8205.31亿元,同比增长8.2%。这也是多年来南京全年首次超过无锡。
王树华分析,苏州、无锡以前凭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东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不过在金融危机后,其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相比苏州、无锡,南京最大的区别是服务业的生产要素十分发达,包括科教资源以及一些区域性总部、金融资源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创新驱动,南京的优势都是十分明显的。
“南京以前一直都有很多优势,只不过是没有更好地打通高端生产要素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的环节,国家级新区的建设有利于南京进一步打通这些环节。”王树华认为,江北地区发展起来后,也有利于南京进一步辐射到周围的苏中、苏北和安徽等地,南京的枢纽带动能力和区域增长极作用将会进一步突出。
(责任编辑:DF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