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论领导与团队
  • zt.wineast.com 发布时间:2012-6-20 16:18:00
    文章录入:网友(baygz)
  • 论领导与团队
    什么人能当领导
       
    人们把领袖与领导混为一谈,就象将、帅之分合二为一,领导有技术领导和企业领导之分。领袖与帅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励练出来,技术领导可以培训出来。
    我曾经看过一篇写领导素质的文章,作者对领导者设定的标准是:领导人要有*式的雄才大略,还要有周恩来式的谨慎细密,再加上朱德式的宽厚仁慈。你想想,这类伟人能遇上一个就不错了,还要把三个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古今中外能找到这样的全才吗?显然,这篇文章设定的领导标准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要谈论领导,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领导也是常人。但是,同样是常人,领导肯定与平头百姓有所不同。那么,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楚汉相争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如果让我们的人力资源总监去考察刘邦和项羽,刘邦恐怕得不了高分。刘邦是一个典型的无赖,好说大话,好吃懒做,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顶多担任过享受科级待遇的亭长,还没干出什么政绩,显然不是当领导的材料。项羽就不同,出身名门,力拔山兮气盖世。武功没说的,文采也不差,而且既有智商又有情商,为人豪爽,雄心勃勃,无论是仪表还是能力,刘邦都不能比。所以,项羽被选入第三梯队倒有可能。如果再来个拓展训练之类,十有八九刘邦会当逃兵溜之大吉,而项羽可能夺得冠军,赢得满堂喝彩。
    历史同我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看起来没有发展潜力的刘邦得了天下,而看起来前途无量的项羽却最终自刎乌江。以此观之,很多人力资源教程、人才测评体系之类,不敢说全是糊弄人的,但确实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正因为有这样的悖论,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讽刺说:企图寻找“可能的接班人”是完全无用的,其成功的概率几乎小于随机选择,从人群中随便挑一个出来,都有可能比刻意选择的人更适合当领导。对于非常流行的管理培训,德鲁克也不以为然,称之为“不过是时髦而已”。他还强调,真正的培训从来都是自我培训。
    领导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真正的领导人只有一个来源,就是自行“脱颖而出”。但是,要脱颖而出,就得有点真本事。不然,即使借助外力得到那个位置,也不过是个“官”,而并非真正的领导。现实中往往有这种人,自以为是领导,实际不过是占据了官位而已。
    “脱颖而出”的基本要求是,富有勇气,坚韧,认真,敢于面对挫折,尤其是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善于用人,擅长决断。至于技术之类,倒在其次。刘邦尽管有许多毛病,但在得天下之前,他善于用人,不怕打败仗,对最高权力的追求也是执著的。要说刘邦的成功,无非就是能用人、不服输。而项羽的失败,恰恰也在不能用人和输不起上。
    但是人们对领导的要求过高,特别是一些投资、中介机构,对企业领导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要有开拓创新的团队。
    开拓创新的团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有事业心的人、为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久经考验、锻炼出来的。
    团队是评委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体,也是投资商强调的一项要素。从表面看来是重视人才,原因是、在好的项目也要通过人去执行,其实是急功近利的一种做法和心态,也是投资失败的最好推脱。
       项目、团队,有个先后渐进的过程。应该是先有项目,以项目成立机构,以项目机构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以事业留住人才,以制度选拔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
    天生一人、就有一人的业。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必须找准位子。有项目、就能成立机构,就有位子,有位子就有人去坐。但是这些职位上人,学历在高,不一定是该项目所需的人才,
    团队的建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动态过程,企业在寻找人才,人才也在寻理想的企业。不是企业用高新就能聘到的,企业没有高新,不见得找不到人才。
    关键是你的项目是否能吸引人才,你的制度是否能让人才得到发挥发展和展现自我。在是其实评委、投资商没有谈到实质问题,最关键的、是制度的建立,让员工有上升的通道,有合理的分配制度,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稳住员工。
    纵观历史与现实,刘邦先将天下分给大家,才得的天下。武则天一个女流之辈,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不是她有多大的能耐,除了权力之外,就是会用人。
    陶华碧一位中年妇女,能把小小的辣椒做成品牌,是因项目能可持续发展和制度。
    对团队的建设,要求不能一步到位,随着企业发展而发展,在初期,只要愿意与企业发展就行了,中期,你认为是人才的,你不一定留得住,你不想留的,赶也赶不走,这时就要用绩效管理,调整分配股份比例,做到能办事者有其位。
    团队的建立应该向部队学习,把项目机构做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象大浪淘沙一样,是金自留,是沙就走。